2016年12月29日,新民晚报刊发社评《教学之本在课堂》,报道我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社评原文:
写下这个题目,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虽然新年已进入倒计时,但怎么说都离寒假还有时日。几乎每年此时,网上都会出现“史上最长高校寒假排行榜”,2017年的榜单也早已出笼,最长的放假58天,最短的放假44天。如果对比一下中小学区区20多天的寒假,大学够幸福的了。
二,2017年我国的大学本科生恐怕要“收骨头”了。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日前已吹风,即将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读大学绝对不是混日子,或总想着寒暑假有多长,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质量、学业考核都要建立起国家标准,“宽进严出”将真正到来。
之所以许多人认为大学“好读”,还是因为课堂纪律没有中小学那么严,授课质量也不特别讲究,根子其实还是出在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重要环节上。这样的情况,地方高校有,部属高校有,甚至顶尖的名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
自从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有了班级授课制,就有了“课堂教学”这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环节。学生爱不爱学习,首先就要看他在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反之,评判一个教师是不是优秀,课堂教学是不是出色,也应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中小学教师如此,大学教师亦应如此。最近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听到一个新名词:“活力课堂”。学校给出的定义是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实现“高认知度和高参与度”的教学,尤其要拒绝照本宣科,提高课堂的全员参与度,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主动、深层学习的习惯。对于这个定义,通俗地说,其实就是教师要把课上得能让每个学生都爱听,还要能听得起劲、听了有实用价值,课堂上几乎没有人愿意开小差。
课要上得学生爱听,当然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当然不能一个讲稿念几年。那么,这样的课会是什么样的呢?记者有幸旁听了天华的几节公开课。比如,康复治疗学是天华学院重点发展的专业,健康学院院长祝亚平带领青年教师引入国际先进的理论,建立起一套以案例引导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训操作为手段的康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讲授中风病人的康复治疗时,模仿真实康复医疗情景,按学生特长自由组合成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等各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拿出最佳的康复方案并进行课堂陈述,接受全班师生的点评。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逐渐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也有效衔接了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比如,旅游专业的同学在上周凯波老师的导游课时,会享有一个“特殊待遇”——玩手机。周老师很擅长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让同学们随时查找资料和抢答问题。再比如,黄毅老师在上唐宋名家诗词鉴赏选修课时,会设计“格律诗词创作”、“诗词吟唱”、“主题辩论”、“主题汇报”、“依诗作画”等有趣的活动模块,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
记者近日对话天华学院董事长邹荣祥时,他说,课堂要呈现活力,就要下决心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互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问题辩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由这些弥散在上课时的新创意、新方法不难看出,天华学院正在致力的“活力课堂”,其实是暗合了教育部即将推行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的。
据教育部人士介绍,高校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普遍将教师评聘奖励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同时,教育部也直言不讳,现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教学工作的重视还没完全到位。这就真切表明,肩负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夯实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广大教师钻研教学、钻研学问的积极性,理应是每一所高校的重要任务。
打造“活力课堂”,与其说是天华学院的创新之举,莫如说是在打响一场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