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第58期博士沙龙: 理论框架与编码软件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10

10月9日中午11:30分远程教学中心举行第58期博士沙龙,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两位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王静书老师、韩秀英老师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博士研究。沙龙报名踊跃,30余人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充分显示了大家对开展科研的兴趣,活动由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王静书老师做分享)

王静书老师于今年6月取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本次分享聚焦“建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例,与大家分享如何建构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做学术研究时,教师们经常头疼这些问题:1.如何读懂理论?2.如何用好理论?3.如何用理论建构自己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这些问题,王静书老师分享到,首先,在探讨理论之前要关注一个首要问题是——多维度评价研究问题,即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在三个方面(一,题目是否过大,能否驾驭;二,研究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难度太高或过时;三,问题是否太小,而不能形成体量。)进行综合评价来判断是否适合去做研究。总的来说,针对博士论文、大课题和期刊论文的研究问题、体量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和大课题的体量相对期刊论文更大。

接着,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去找到符合自己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从而去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应始终贯穿于提出理论级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用特定知识模块(学科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王静书老师介绍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如理解太死板、套用理论、理论和分析两张皮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用好理论的四个步骤。第一,深入了解理论及其概念,可通过阅读二手文献寻找共通点;对一手文献追根溯源了解其被提出时的时代背景、问题情境、具体场域等。第二,深入解读理论,可通过文献综述、建立模型等方式来对理论的维度、内涵、结构要素等进行深入解读。第三,用好理论,加减创新,即分析理论文本的维度作为依据,根据自身研究问题的特定场域突出经验中的重点,通过增减和协调关系进行概念创新。

 最后,王静书老师通过自己的博士论文作为案例为大家具体讲解了理论解读,理论运用,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过程。将抽象的理论分析框架建构的方法,运用具象化讲解的过程,帮助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操作步骤。

(韩秀英老师做分享)

韩秀英老师于今年5月取得美国查普曼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本次分享聚焦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编码这一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定性研究简介,介绍了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定性研究设计的主要特点、定性研究设计的类型、常见的8种定性研究方法、常见的7种定性研究数据、定性研究设计的9个关键步骤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为定性研究数据编码介绍,结合丰富的实例解释了编码的定义、编码的角色、编码的流程及应用(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第三部分通过案例展示了扎根理论研究的具体编码流程。第四部分介绍了博士论文研究。通过分享自己的研究,进一步展现了扎根理论这一定性研究方法下的编码具体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编码和分析推出新的理论。此外,在讲座中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编码软件,详细演示了MAXQDA 的具体操作及应用,并跟大家分享了一些定性研究的权威图书。

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全面展示了他们读博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得,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沙龙激发了大家对攻读博士与做科研的热情,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 李艳艳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