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第53期名师工作坊:公共空间艺术的魅力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9-27浏览次数:10

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们带来轻松与愉悦、启迪与感悟,用艺术滋养心灵,促进学生成长。9月25日,特别邀请来自学前教育学院的陈昊老师与来自艺术设计学院的霍少达老师与大家分享公共空间艺术的魅力。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近30名教师踊跃报名参与。

(陈昊老师做分享)

首先,陈昊老师以“艺术到底有多远?”为题,与大家分享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究竟何为“艺术”?这些问题经常吸引了很多人去关注和思考。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历程,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神话、宗教、权贵走向市井的“平民化”道路。后来,法国艺术家杜尚率先用一件现成品《泉》质疑了艺术的概念,最终彻底颠覆了“艺术”本身,让“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杜尚通过赋予现成品新的名字,从而清除了其原有的实用意义,启发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这一举动不仅推动了20世纪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也让艺术品跌落“神坛”,回到大众。

陈昊老师强调了生活化和创造性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如何拉近作品与每个人的关系,通过将普通的事物、场景转化为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温暖,从而建立起趣味、互动的模式,是陈昊老师在近年教学中探索的方向。总之,“艺术到底有多远”既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思考,也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的响钟。

(霍少达老师做分享)

接下来,霍少达老师以“一个令人激动的点——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为题与大家做分享。分享从课程成果引入,从校园空间的艺术展览代入城市空间,通过个人实践案例的分享,引导老师们思考“城市空间为什么需要艺术”的话题。首先分享的案例为上海汉中路地铁站魔法森林与上海豫园站沉浸式艺术全站厅打造,并用视频与影像作为辅助,为大家展示项目背后创作及制作的故事。每一个项目除了令人着迷的创作理念外,最终效果的呈现更多的是需要后期长久的付出,才能最终使概念成为现实。之后,又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型为大家呈现了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也鼓励大家能够亲自走到这些位于上海及周边的公共空间中来,只有自己去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公共艺术作品带给空间气质上的变化。最后推荐给大家一部纪录片《面庞,村庄》,更为生动的讲述了公共空间中发生的艺术会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

最后,大家对于日常在校园和社区见到的公共空间艺术进行了交流,公共空间艺术以美为媒浸润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和逐步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 李艳艳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