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创新强根本,彰显特色育新人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5-17浏览次数:1699

守正创新强根本,彰显特色育新人

——上师大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其前身为思政教学部,是直属学校的二级机构,现有专兼职教师共35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隶属于教学党总支,设支部委员3名,现有党员21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牢固树立思政课建设是马院第一要务的立院导向,开足思政必修课,开设特色思政选修课。依托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改革,3名教师获评“活力课堂星级教师”。学院教师共获得科研教改项目61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获得立项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四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课程协同中心的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不断推进学院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上师大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学院发展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融合、同向发力、联动提升,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学院始终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以党建为抓手加强学院建设,以党建持续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发挥“党建+教学+育人”的优势。为铸牢育人根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理论学习模式,成立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学术+党建”学习模式,依托研究中心邀请专家讲党课,组织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究等各类活动。通过丰富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形成以学促学、以讲促学、以研促学、以做促学“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汇聚育人合力。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主办“上海民办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为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学院和校团委合作,组建“青马工程”理论导师团队,围绕“挑战杯”“知行杯”等赛事,组织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培养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大学生骨干;对学校新入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培训,举办并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沙龙、论坛、工作坊等活动;成立教师理论宣讲团、大学生“青音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打造立体式的新时代理论学习、宣讲矩阵,学院影响力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持。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青马工程”理论导师聘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题宣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荣誉)

注重学院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精业笃行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人才引进,支持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学位层次;支持教师访学进修、参加各类培训。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六要”为培养标准,多措并举配齐建强这支主力军,努力打造一支由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新秀等组成的高质量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思政课教师35人,高级职称教师11人,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0人,硕士学历24人,其中有4人博士在读。5人获评天华学院教学名师。

学院先后与上海政法学院马院、上海师范大学马院、嘉定工业区宣传部以及嘉定革命烈士陵园携手,开展合作共建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成长、“大思政课”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共建单位上政、上师大、嘉定烈士陵园)

(天华学院+嘉定工业区“大思政课”建设生动化宣讲)

学院积极参与2023年、2024年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的民创B类项目,共获得5项子项目。在公民办马院共建、“大思政课”建设、思政教师教研、思政育人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学院参与2024年学校重点教改孵化项目“启智润心,国学传承,美育熏陶,当代大学生儒雅气质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子项目名称为:“传承经典文化,落实两个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课程改革,确保“思政课堂”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始终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坚持守正创新,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推进课程建设见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严格开设开好6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学期思政课开课规模在9200至10200人次。学院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上海高校马院马学科建设项目”专项经费资助,先后建设了“政治理论教学资源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终身学习视频资源库”,组织上海市17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共同制作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的课件,编写并出版了这两门课的教学案例集;主办了数次上海市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讨会;承办“学习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会”,累计参会听众近1500人次。此外,学院始终坚持制度化、精细化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围绕课程建设有序开展教研活动。其中,1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课程协同中心的共享课程建设项目,1门课程获得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出版的教学案例集)

(主办“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论坛”)

(承办“学习二十大精神研讨会”)

持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出成果。为提高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依托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师从课程特点出发,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理念,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联动,历史现实交融,课前、课中、课后融合的充满活力的思政课程。马院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学校7轮“活力课堂”教学改革,3名教师获评“活力课堂星级教师”,5名教师获评预备级教学名师。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政课教学效果。在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上海市“青教赛”上,学院教师黄播、张旭、牛风学分别获得三等奖;张纤纤获得202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三等奖;牛风学获得2020年上海市民办高校说课比赛二等奖;丁彩霞和贾孟云的教学案例分别获评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精彩案例。

积极开设思政选修课显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开设《道德中国》《马克思的咖啡屋》等10门特色思政选修课,内容涉及道德、法治、心理健康、哲学、历史学、国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众多领域,全方位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思政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其中《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改革开放在上海》等3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课程协同中心的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强化科研支撑,赋能思政教学提质增效

科研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核心动力,更是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贯重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学院坚持教学引导科研、科研支撑教学的学术导向,研究成果服务育人的目标。2021年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已邀请18位校外专家教授来校传经送宝,为青年教师定位科研方向,深化研究内容,夯实学术基础。学院实施教学与科研的“传帮带”制度,成立以指导教授牵头的科研小组,为教师在项目申报、理论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学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截止至今,学院教师共获得科研教改项目61项,其中获得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上海市优青项目3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项,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设研究会项目3项,上海市“民师计划”3项,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44项,横向课题1项。

另外,在2023年学院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领衔,带领中青年教师组队申报学校重大公关孵化项目4项,参与校级重点教改孵化项目1项。

彰显学院特色,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依托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嘉定工业区资源,不断探索构建具有天华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依托嘉定工业区“理享+”理论宣讲大平台,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嘉定烈士陵园挂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嘉定工业区宣传部联手组建“青音”大学生红色宣讲团。创新教学形式,联合杨浦区大桥街道党群服务站,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在行走中感受社会发展变迁。学院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与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青音”大学生红色宣讲团)

(行走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把马克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下设“新青年读书会”,组织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形式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聘请专家进行阅读指导,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理论学习讲座、学习沙龙、外出考察等活动。2023年,新青年读书会获得北大“马研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项目。

(“新青年读书会”成立)

(新青年读书会获得资助)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立德树人、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