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2019-2020年度(第二届)上海市文明校园揭晓,天华学院榜上有名!我校自2009年起连续四届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又在2019年获得2017-2018年度(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后,再一次获得“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沪上高校的综合性荣誉,是一张含金量满满的大学文化名片,标志着学校精神文明创建踏上一个新台阶!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经过15年的初步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在本轮创建周期内,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一、守住一条线,主体责任不走样
学校党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守住政治底线,确保中央和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1.在理论学习中坚定政治站位
党委深知思想学习和引领的重要性,全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19-20年度共组织专题报告会16次,召开中心组学习会16次,集中学习研讨24次,统战座谈会2次,全校规模的教职工学习活动17次。学校注重挖掘校史资源、利用上海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师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疫情期间,校领导靠前指挥顺利复学复课;党委领导带头积极参与疫情宣传,书记陆建非多次撰文普及与新冠肺炎有关的热搜词汇的翻译方法,同时也积极建言献策。
2.在中心工作中提升党委地位
学校党组织全面参与学校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夯实政治核心地位。党委书记是董事会、常委会以及校务委员法定成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办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党委积极参与学校章程修订、“十四五”规划制定等重点工作,并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建言献策。站在新一轮五年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办学特点及努力方向概括为国际化、智能化、产业化。党委注重加强教职工党员的培养,引导党员做业务上的骨干,教学上的能手,在国际化、智能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广大教职工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3.在公推直选中推进党内民主
疫情期间,党委围绕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动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工作,配齐了基层党务干部,实行了二级学院党政交叉任职,推行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校9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按照“公推直选”换届的基本程序,完成了系列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总支委会。基层党总支“公推直选”换届工作,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群众在总支委员提名、测评环节充分参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共举一面旗,坚定信念不动摇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精神,共举立德树人旗帜,不断创新“三全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期释放思政工作的最大优势。
1.坚持高位推进
学校重视思政工作组织机构建设。这个创建周期,学校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完善了教师思政工作部编制,逐步配齐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充分盘活思政课程资源,加强思政课创新改革,坚持与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公民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就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达成合作意向。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连续三年承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一般培育校,共试点课程30门,其中中国系列课程“道德中国”1门,思政课3门,综合素养课程2门,专业课24门。12月2日,学校接受了教委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得到好评。
2.聚焦疫情思政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以及疫情全情大爆发,学校面向新时代大学生,聚焦战“疫”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受洗礼、在理论上有收获。学校通过组织召开线上主题班会、观看疫情思政大课、策划爱国主义“四史”图片展等形式,传递学校关爱、普及防疫知识、布置线上学习、组织线上活动等事宜,对师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积极策划疫情报道,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校园网、微信号、钉钉平台等,共发出各类防疫报道207篇。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密切保持与海外留学师生的联系。留美师生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积极传播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展示了学校海外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3.弘扬爱国主义
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发挥课堂作用,利用思政课以及面向大一新生的国防素质教育课,加强爱国主义的理论学习。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校还组织“心灵之灯”专题讲座,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学校成立了国旗班,组建天华交响管乐团,管乐团熟练掌握了国歌、歌唱祖国等各类红色歌曲,在各类主题活动中发挥爱国仪式作用,并通过各类党建活动、读书活动、朗诵比赛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具体的,爱国要从爱身边人、爱学校、爱上海、爱家乡做起,学校注重发挥实践作用,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发挥“德育实践学分”作用,引导广大师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坚定一颗心,转型发展不犹豫
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基于对校情、学情的研判,学校依托新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赋能全校转型发展。
1.赋能已有学科
2020年3月,学校申报的人工智能专业成功获批,成为上海市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正式加入到为社会培养紧缺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行列。2020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招生38人。学校依靠工学院原有的良好的硬件条件与人才储备,进行人工智能学院转型的实践和探索。2020年9月,工学院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与阿里云以“产业学院”模式合作共建。学校计划把人工智能与各专业相结合,把优势专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逐步实施“人工智能+”计划,对原有各学科的全面赋能,形成新工科、新商科、智慧幼教、智慧康养、智慧艺术的学科群。
2.培养专有师资
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事关学校转型发展全局。2019年,学校制定了“紧缺人才三年引进实施方案”,计划三年内培养180名博士教师,加快建设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为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学校引进一批清华、上海交大、同济等一流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高端人才,包括2位教授和4位博士,组成领军团队。2020年7月,学校启动实施教师人工智能培训计划:学科带头人赴“阿里达摩院”进行人工智能专家级深造;中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复旦、交大、同济访学;50岁以下的干部和教师以及技术岗位职工接受人工智能普及性知识培训。目前,学校委托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硏究所量身订制了“人工智能博士课程班”培训,共分期培训120人,为期一年。第一期30人班额培训班已开始启动。
3.校企合作发展
学校联合著名企业介入人才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举措落到实处,使学生掌握科技发展前沿知识,锻炼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有效带动学校当地的发展,同时反哺学校的专业和科研。目前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金融科技类专业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新媒体艺术类专业与北京的完美动力、完美世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天下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全面合作。学校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与智能物联网实训基地。经过1年多合作,已完成智能物联网实训基地一期建设任务。
四、织好一张网,文明时尚不落伍
学校推进“文明修身”创建活动,共织文明创建之网,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1.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学生秉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行政处在校园拉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约粮食从每一餐做起”的宣传横幅;后勤在每张餐桌上、餐厅的柱子上均张贴了相关海报;学生处发放“光盘行动”倡议书。学校还开展了多种特色活动来鼓励师生节约粮食,鼓励引导餐饮企业研发半份菜、小份菜、提供打包餐盒等,方便师生按需购餐,吃多少、点多少。以“光盘行动”为契机,学校积极推动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师生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让节俭文明思想在学校师生中得到贯彻落实。
2.垃圾分类的文明风尚
学校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垃圾分类政策,克服重重困难,分类成效显著。思想高度重视,学校党政领导亲自部署,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健全了四项机制:沟通联络机制、协调推进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加成本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惜成本,坚持“两个增加”:增加各类配套设施和增加保洁员数量;发挥骨干作用,引导辅导员、党员师生以及学生生态文明志愿者,争当垃圾分类“宣传员”和“示范员”;加强宣传引导,以校园有料集市、班会课、宣传短片等形式进行宣传,倡导文明校园新风尚。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完善学校管道铺设、厕所改造、足球场翻新,经过新一轮建设,使学校外观及内涵建设提升到新水平。
3.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
2020年度征兵工作因疫情影响,动员难度大,我校报名87人,超额完成28人的征兵任务。2020年国庆小长假,外滩“拉链式人墙”又一次刷屏网络,我校学生胡申辉其中一员。执勤期间,他的爷爷奶奶探望一事受到了媒体广泛报道;我校与嘉定少数民族联合会工业区分会以及天华社区、越华社区、新宝社区党总支部签订了区域组织结对共建协议,社区对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满意率超过90%,学校积极开展与嘉定工业区各单位的文明共建共享活动,荣获嘉定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特别支持奖”。
五、拧成一股绳,服务大局不松懈
学校始终坚持以高校基本职能对接地区发展战略,党政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把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协调发展相统一。
1.精准防控疫情,维护校园稳定
疫情防控背景下,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共有151名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各类工作,展示了我校党员的风采。通识学院教师党员黄锦舞身处疫情中心,克服困难在线教学并积极参与家乡疫情防控,受到当地政府表扬。商学院李超同学与语言文化学院李甜甜同学分别被上海电视台与北京日报报道表扬,他们为天华师生树立了榜样力量,提升了天华的口碑。疫情期间党员自愿捐款人数达635人,展示了学校党员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疫情特殊时期,学校在学生住宿费、代办费结算等方面坚决贯彻教委精神,采取最便利的措施完成了费用的退结工作。面对疫情困境,学校关注家庭困难以及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生一策跟进,最终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2.承担民创项目,辐射民办高校
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的领导下,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于2018年实施了“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专项计划”(简称“民创”项目),上海民办高校干部和党员研修基地、上海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中心两大项目均落户天华学院。2019年“民创”项目因疫情执行受阻,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上海民办高校干部和党员研修基地组织了党员发展对象、党总支支部书记网络学习班,围绕“四史”组织网上云培训讲座四次,其中首场报告吸引了10800人次,共同参加线上“四史”学习教育;上海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中心,组织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典型案例3类共78项课题的研究,为民办高校培养了一批党建思政研究骨干。
3.组织园长研修,助力幼有善育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被评为“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14年间培养了2000多名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适应了上海新增人口出生的新需求。为探索幼儿园园长培训的新模式,培养一支专业上合格胜任、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航型学前教育园长队伍,在2019年成功举办100名幼儿园园长研修班的基础上,市教委继续委托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举办2020年园长研修班。天华学院延续举办了第3、4期骨干园长研修班,另增开1期初任园长研修班,共有144名来自上海16个区的幼儿园园长,在跨度5个月的研修进程中,与百名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管理者、教师团队一同研学交流,成果丰富。
天华学院刚建校十五周年,经过十五年的办学积累,学校秉持“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当前学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追求创新,实施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公益性民办高校,是全体天华人的共同追求!我们坚信,文明创建只有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内涵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与坚实载体,这正是创建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供稿 | 宣传部